您的位置: 首页>> 决策参考>> 正文
2024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作者):发展规划处   发布时间:2024-02-28 14:20:07

——2024年2月2日在西安市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西安市市长叶牛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贯通落实“五个扎实”“五项要求”“四个着力”等重要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抓好“三个年”活动和八个方面重点工作,推动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牢记“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的重大要求,自觉扛起“西部示范、西安先行”重要使命任务,切实以实际行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我们举全市之力圆满完成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服务保障任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气派、陕西风采、西安形象。借峰会东风,努力当好新时代国家向西开放“排头兵”,着力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我们聚焦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更加注重工作谋划安排的系统性,更加注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更加注重加强市级统筹和促进区县发展的整体性,更加注重惠企利民政策供给的精准性,更加注重发展的安全性,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们坚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强力推进“保交楼”,千方百计“保回迁”,认真摸清债务风险,制定防范化解方案,及时消除重点领域隐患,着力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

一年来,主要做了八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构建“基本盘”“实力盘”“长期盘”相互支撑的经济发展体系。深刻把握西安经济运行的底层资产和市场逻辑,积极应对各种形势变化,因时因势推出稳增长六项激励措施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七大支持政策,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10.76亿元、增长5.2%,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8.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1.92亿元、增长14.1%,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7.7%。

“基本盘”保持稳定。新登记经营主体57.52万户、增长31.3%,新增“五上”单位1511个、总量达到10675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11.6亿元、增长3.7%。全年接待游客2.78亿人次、旅游收入3350亿元,分别增长33.9%、65.1%。公路铁路民航客货运量分别达到1.52亿人次和2.97亿吨,增长148.6%和10.9%。商品房网签销售和二手房累计交易面积分别增长16.9%、72.7%。

“实力盘”支撑明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2321.8亿元、增长8.4%。信息服务业增加值927.74亿元、增长7.5%。科技服务业增加值770.86亿元、增长5.4%。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25万家、1.5万家。以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为主构成的“实力盘”占GDP比重达3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3%。

“长期盘”蓄势发力。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00.08亿元,制造业投资增长8.5%、占工业投资比重83.7%、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额同比增长11.5倍,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值比重39.1%、较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对俄罗斯和中亚进出口总值299.22亿元、增长1.02倍。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09家、增长25.1%。全年实际使用外资、实际引进内资分别增长13.7%和12.1%。

(二)着力规范城市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秩序。坚持巩固优化提升,推动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实做细城市高质量发展基础性工作。

国土空间规划更加完善。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并上报审批,实施功能体系与布局规划,出台“两办法一方案”及其实施细则,着力破解城市规划无章可循制约发展的突出难题。开展伴随式规划服务,制定详细规划“急用先编”任务清单,推动城市规划全覆盖。规划引领发展、促进片区开发、服务项目建设、解决遗留问题成效明显。

城市服务功能持续增强。机场三期和西十、西延、西康高铁等重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京昆高速改扩建、107省道鄠邑段改造提升竣工投用。地铁1号线三期、2号线二期、16号线一期开通运营,阿房一路、泾高南路建成通车。建成变电站30座、新增供电能力200万千瓦,全市安全供电能力达到1400万千瓦。加快高铁东站、团结村、幸福林带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37个,开工建设公共停车位2.12万个。

城市治理能力有效提升。遵循特大城市发展规律,系统修订完善户籍、学籍管理等公共政策,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建立健全人员密集重点场所安全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强化大型群众性活动和营业性演出全流程管控,全力保障水电气暖等公共服务设施安全运行,制定“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工作指引,深入开展城市清洁行动和停车秩序专项整治,从严整顿城管执法系统作风纪律,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三)着力找准谋实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按照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集聚相互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要求推进“双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加速集聚。

创新策源能力增强。大力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主体落成,国家超算西安中心通过科技部验收,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隆基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刷新世界纪录,奕斯伟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填补我国半导体领域空白。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5.23%、居副省级城市第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1.53件、增长25.1%。西安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城市,创新能力在2023年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位列第8,首次进入“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强。

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总结推广西部科技创新港教育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一港”模式和高新区“六个赋能”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效,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800亿元、增长超过30%,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累计建成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39个。深入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7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上市企业5家。

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和新兴产业发展行动,总结推广泾河新城产业园区建设、鄠邑区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和阎良区(航空基地)助力企业扩产能经验,加强产业项目要素保障和支持力度。投资130亿元的比亚迪汽车零部件扩产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隆基绿能年产100GW单晶硅片等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正式运营,西北首条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建成投产。全年供应工业用地1.75万亩,工业园区产值突破3000亿元,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和五大新兴产业营收分别增长10.1%、6.1%。

(四)着力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互促共进。

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强化开发区经济发展功能,整合国际港务区和浐灞生态区,提高开发区运行效率,优化行政区和开发区建设管理边界,明晰权责分工,促进融合发展。调整优化市区两级财政事权、支出责任和收入划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规范设立财政出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制度,形成权责清晰的长效监管机制。优化完善供排水运行管理体制,构建“一盘棋、一张网、一体化”大水务格局。建立市级“大片区考古”联席会议机制,大幅提升考古发掘和工程项目建设效率。

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全面落实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我市成果,签订合作协议20余项,哈萨克斯坦驻西安总领事馆顺利开馆,在全国率先实现中亚“五国六城”客运航线全覆盖。“+西欧”集结线路达到23条,长安号年度开行5351列、运送货物464.8万吨,分别增长15.3%、12.9%,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国家示范工程、长安号品牌效应显著提升。“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功能不断完善,最高检检察研究基地落户西安。成功举办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硬科技创新大会等重要活动,新缔结2个国际友好城市、1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全年为经营主体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316.94亿元。健全完善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财政类47.13亿元惠企政策资金“免申即享”直达经营主体。38个“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全程网办,与27个省58个市建立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省级以上开发区新批工业用地全部按照“标准地”供应,在全国率先推行“一码管地”。首创“技术交易信用贷”等23项改革案例在全国推广。

(五)着力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先立后破速立快破,统筹推进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新成效。

秦岭保护常态化长效化。聚焦“五乱”问题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治,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建设,建设投运秦岭智慧化综合监管平台,全年修复秦岭区域生态19162公顷、河道311公里。

大气污染防治加力增效。制定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开展“利剑治污”专项行动,系统推进过境货车分流绕行、柴油货车通行管理、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淘汰、主城区物流园区外迁,加强散煤治理和关中“三市一区”联防联控,完成12家重点企业退城搬迁或改造,淘汰和清洁化替代各类车辆机械2.9万余辆(台),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28天、同比增加38天。

河湖水系治理有序实施。强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引汉济渭工程实现先期供水,引蓝济李隧洞全线贯通,新建水厂3座、新增产能33万吨/天,城市供水能力达到270万吨/天。全市6个国控断面和4个国考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六)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用改革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防范风险,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攻坚战取得阶段成果。“保交楼”项目交付8.6万余套,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完成总任务的91.9%。342个回迁安置项目全面开工,建成90个项目12.8万余套安置房。全面摸清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债务底数,一区一策、一企一策、一债一策制定防范化解方案,多措并举降低融资成本,严防债务违约,坚决清偿无分歧企业欠款,从严规范政府举债和投资行为,全市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风险防控处置能力不断增强。稳妥处置“8·11”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防汛减灾“四项机制”被国家气象局在全国推广。加强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组织“应急时刻”综合演练,防灾减灾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有效增强。

城市安全管控水平大幅提升。深入开展城镇燃气、自建房、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夯实全链条安全监管责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大幅下降。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获评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积极化解重点领域和群体信访问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七)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72万人。新建改扩建学校26所,新增学位3.3万个。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市红会医院、市儿童医院新院区等7个市级医院建成开诊,14个区县级医院、11个区县疾控中心如期建成,累计增加床位1.1万张。制定医保支持生育政策,扩大慢性病定点零售药店覆盖面。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3万套,分配公租房1.06万户。

乡村振兴工作有序推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39个。粮食产量达到140.43万吨,“菜篮子”国考再获优秀,周至猕猴桃、泾河茯茶等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推进,阎良区、临潼区分别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整改纠错村集体经济合同6.7万余份,建成街镇农村集体资产监管运营服务中心177个。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8922元、增长13.8%。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8%和16%。出台加强城乡社区管理措施,着力提升社区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有序增加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供给,7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新增普惠性托育机构31所,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8个,获评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长安乐大剧院、开元大剧院等公共文化空间陆续投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建成开放,西安马拉松、首届社区运动会广获好评。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扎实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国家安全、国防动员、妇女儿童、民族宗教、防震减灾、审计、档案、侨务、气象、残疾人、地方志、供销社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八)着力推进有为政府建设。深入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弘扬自我革命精神,切实履行政府职能职责,不断提升行政效能。

从严要求政府运行管理。严格落实市政府党组“第一议题”制度,健全完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台账管理、督导督办、定期复查等闭环工作机制,加强政策学习和贯彻落实力度,发挥党组会、常务会、专题会研究决策作用,坚持目标导向和过程管理相统一,坚持政策靠前发力和加强运行调度,进一步提高政府统筹协调能力,着力解决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突出问题。

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坚持尊法、学法、用法、守法,规范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第三方常态化评估机制在全市行政执法单位全覆盖。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4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95件、政协提案715件,办结率达到100%。

作风建设持续深化。以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倡导不回避、不推诿、敢负责、搞清楚、抓到底、严细实工作作风,以学增智、干事创业,针对复杂难题制定综合性对策,针对典型案例解剖分析,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经验做法,通过示范引领和一线督查推动工作落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戮力同心、砥砺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干部群众、企事业单位、驻军官兵、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向关心支持西安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与国家定位要求还不匹配,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特大城市转型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创新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技术和产业发展能力,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还不够高,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大气污染治理任重道远,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依然严峻复杂,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交通等领域工作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以上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新的一年,政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锚定“六个打造”奋斗目标,坚定不移推进创新立市、产业强市、文化兴市战略,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聚力推进全市“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夯实“三个保障”基础,在重点领域上实现破难、破题、破局,努力把比较优势变为领先态势,把短板弱项变为后发优势,在融合创新中开辟新赛道,全面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充分激发千年古都精气神,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中勇当先行示范。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进出口总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3%。

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市经济发展正处在转方式、防风险、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关键阶段,统筹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的压力不小,需要奋力一跳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我们要按照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要求,进一步坚定信心、敢作善为,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领域,扭住关键环节,突破瓶颈制约,实施前瞻布局,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工作实践中注重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始终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谋划实施项目、部署推动工作都要坚持理性判断、现实选择、合理安排,把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和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作为主攻方向,以产业项目和社会资本投资为重点大抓高质量项目,以硬科技产业化为导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催生文旅高质量供给加快释放有潜能的消费,主动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优化要素配置上实现新突破,持续把“质”的竞争优势转化为“量”的规模优势,努力实现量质双升,争当高质量发展的西部先行示范。

(二)坚定贯彻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战略要求。深刻把握、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部署,更加注重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统筹安排,更加注重生产、生活、生态、安全等现实需求,更加注重规划、建设、治理关键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人、地、钱”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强化全域统筹、源头管控和全要素配置、全过程治理,着力解决片面追求规模、城市功能局部小而全整体散而弱、人口过度集聚、大城市病加剧等问题,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三)切实增强政策实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坚持全局观念、系统思维和实践标准,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紧盯国家政策取向加强工作谋划和项目储备,紧盯市场经营主体需求变化和堵点痛点优化政策供给,紧盯发展短板加大投入强化扶持,兼顾点线面、把握时度效,多出牵引性撬动性政策,多谋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工作举措,更加注重产业、科技、人才、创新要素集成,更加注重财税、金融、土地、服务保障等政策衔接配套,更加注重市、区、部门间工作协同,着力解决简单粗放、过时失准、执行偏差等问题,切实以精准有效政策引导高质量发展。

(四)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把大安全观和底线思维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谋划和推动工作上强化政治考量、价值判断、合规审查,既要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又要对不能踩的红线心中有数、对不能碰的事情绝不逾矩,不能因为盲目、粗放、任性发展留下隐患。坚持主动作为、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切实提升行业领域安全水平,严防发生“灰犀牛”“黑天鹅”事件。

三、2024年重点工作

(一)聚焦城市核心功能定位,在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承载力上攻坚发力

实施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围绕打造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功能定位,统筹建设古都核心功能承载区、东部双向开放引领区、南部高新技术与科教集聚区、北部先进制造集聚区、国家科学与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和秦岭生态保护示范区“七大功能区”,着力构建一主一副、多中心多组团、枢纽型网络化城市发展格局。以功能布局统筹行政区、开发区协调发展,各展所长、各美其美。

实施“中优”提升计划。既要防止大拆大建,又要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综合施策盘活低效资源,有序推进城市更新,用“绣花”功夫创新治理,做强科创、文旅、商贸优势产业,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未央区要竞相打造古都文明传承示范区、高水平创新创业示范区、商贸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示范区。

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对浐灞国际港及渭河两岸地区进行再规划、再设计、再塑造、再提升,补齐区域基础设施和人居公共服务短板,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加快功能再造和职能重塑。浐灞国际港要发挥资源优势,以更高的标准建设好国际陆港,以更开放的姿态促进国际国内商贸合作,加快释放发展潜能,聚力打造西安文化交流轴的承载地、双向开放引领职能的核心区和北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灞桥区要积极承接浐灞国际港溢出效应,守牢生态底色,以高铁东站建设为契机,做靓城市“东大门”,打造老城新治新样板和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推动北跨提速发展。坚持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支撑、项目带动,集中力量打造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走稳走实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引导汽车、航空、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业聚集发展,扩容提质区域性配套服务。阎良区(航空基地)要以航空产业、先进制造业“双集群”驱动,打造国家航空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区和世界一流航空新城。高陵区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荣,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渭北先进制造业发展带核心区。经开区要聚焦先进制造业主责主业,统筹整合区域资源,强化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建设,着力扩大外资外贸,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创新发展区,切实当好北跨发展主力军。临潼区要打好文旅和先进制造业“两张牌”,破解难题、谋实项目、善作善成,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统筹南优南控协同并进。着力打造以秦岭保护为主体的生态空间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集聚区。长安区要强化文化承载功能,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产业强区和宜居之城。鄠邑区要发挥生态、文化、科创和产业优势,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扩展区和现代化品质新区。高新区要发挥“双中心”核心区支撑引领作用,打造科技自立自强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曲江新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改革和规范国有企业运行机制,聚焦整合文旅资源,培育壮大文旅产业,当好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领头雁”。航天基地要聚焦航天技术研究和转化应用,前瞻布局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发展能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新城。蓝田县、周至县要建设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打造西安大都市“后花园”。

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全面落实西安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务实推动西咸一体化项目建设,努力让一体化改革发展红利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西咸新区要围绕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完善“管委会+五个新城”开发模式,规范国有企业运营管理,实施紧凑集聚集约开发,加快园区建设和产业培育,把新区建设、园区发展、招商引资和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有效结合起来,增强区域统筹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向秦创原总窗口集聚,形成现实生产力和产业硬实力,在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缝合功能和纽带作用,打造西安都市圈核心功能区和重要增长极。

(二)聚焦建好“双中心”,在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上攻坚发力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构建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体系,推动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中国分院在西安落地,探索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沿途下蛋”机制,支持西部科技创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完善创新港生态,打造“双中心”示范区。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支持校企院企联合创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力争达到75件以上。

促进技术转化和应用牵引。发挥秦创原引领作用,深化“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创新模式。全面落实促进硬科技产业化政策措施,实施孵化平台培优提质行动,建成5个开放共享、功能完备的中试平台(基地),实施20项重大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加快技术产品“熟化”进程。加快建设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先进技术成果西安转化中心,力争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000亿元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超过1.6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

推进科技产品产业化。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等重点工程,加强“四基”技术和重要产品的技术攻关和工程化应用,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载体,支持“链主”和骨干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产业创新联盟,在新技术赋能优势产业和产业颠覆性再造上取得新成效。西安要成为创新技术和产业应用最佳融合地,大企业要顶天立地、中小企业要铺天盖地。

完善创新驱动生态。全面落实支持创业投资发展政策措施,做大政府引导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规模,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支持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争创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打造西部创投高地。优化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办法,支持“校招企用”等人才模式,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办好硬科技创新大会、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开展技术催生创新和产业应用牵引对接活动,引导和扶持各类企业应用创新成果,政府要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力组织者和紧密合伙人。

(三)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打造国家重要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上攻坚发力

做大做强工业。全面落实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等六大支柱产业规模力争突破万亿元大关。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六大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5%以上。高新区、经开区、西咸新区、航天基地、阎良区(航空基地)、高陵区要强化工业主战场阵地作用,把先进制造业做强做大和招引重大制造业项目作为头等任务,探索建立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投资的周边统筹共享机制,不断增强先发区域“头雁效应”。

强化园区承载。加快17个工业园区和44个产业片区规划建设和土地整备,切实增强产业承载力和集聚效应。建立产业园区和企业用地需求清单,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不低于1/3用于工业项目,制造业项目用地土地出让收入不纳入市级政策归集范围,建立园区土地整备、制造业培育和招商引资评估考核机制,加大园区建设和重大制造业项目支持力度,高度重视水、电、气等能源供给保障,降低生产成本,把西安打造成国际一流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地和先进制造业最佳投资目的地。

培育壮大企业。开展培强扶优行动,支持一批技术能力强、产业前景广的优秀企业加快做强做大,鼓励中小企业在地融链,动态发布重点产业链主导产品和优势技术清单,促进产业集群化。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出台“个转企”“小升规”专项扶持政策,区分不同发展阶段实施针对性精准化帮扶,做好上市后备企业培育服务,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0家,新增上市企业5家以上。

发展新质生产力。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加强未来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实施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加快人工智能、增材制造、光子等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开辟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新赛道,前瞻布局生物技术、前沿新材料、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政府要在引导技术应用、企业成长、要素保障上发挥积极作用。全面落实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夯实云、网、数基础底座,建成一体化数字资源管理服务中枢平台,高水平办好西部数字经济博览会,催生一批数字经济好项目、好企业、好产品。

(四)聚焦深化改革开放,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攻坚发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落实好市以下机构改革和浐灞国际港合并组建方案,全面厘清行政区和开发区管理边界和权责清单,优化特色发展、协同发展机制。切实加强政府机构职能效能建设,调整完善街镇内设机构职能,增强服务群众和基层治理能力。深化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建立权责清晰、收入分配合理、支出责任明确的保障运行、促进发展的财政运行体制机制,实施全口径财政综合预算。推进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管执法能力建设,分级分类健全建设管理责任机制,认真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加强水电气暖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道路绿化保洁照明运行维护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一企一策推进市区两级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和功能转变,提升市场化运营管理能力。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建成“i西安”城市综合服务总门户,切实提高政府助企便民的服务效能,增强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和感知度。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巩固拓展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我市成果,全面落实加快开放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进综合保税区优化调整和创新升级,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坚持陆港、空港“双港联动、港区一体”,增强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辐射能级,陆港站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9万标箱,加快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大力培育超级承运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开通全货运航线3条以上,航空货运量达到28万吨。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吸引外商投资,鼓励企业和产品“出海”,持续扩大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储能电池、二手车、光子产业等新的外贸增长点,提升跨境电商新能级,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对接,实际使用外资、实际使用内资分别增长6%和10%以上。

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落实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保障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竞争。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提高办事效率,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激发发展活力。常态化办好“西商·市长面对面”政商座谈会,用好“陕企通”平台积极受理企业诉求和建议,全面完成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清理任务。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构建亲清统一新型政商关系。

(五)聚焦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在提升能级和补齐短板上攻坚发力

完善城市交通路网体系。协调推进机场三期、西安东站和西十、西延、西康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实施草堂工业区货运专线等28个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项目,加快轨道交通四期建设规划报批,确保关中城市群富平(阎良)至机场铁路项目获批并开工建设,地铁8号环线、10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南段、5号线一期东段通车运营。创新政府投资项目投融资模式,加快城市环线、绕城高速智慧扩能、西蓝高速扩能改造、高新至鄠邑高速复合通道、西户路等项目开工建设,着力构建内畅外联的高快速路网体系。按计划完成西安主城区—西咸新区—咸阳7个互联互通项目建设。打通环城路、二环路、三环路联通堵点,实施小切口、微改造工程,完成103条次支路建设改造,推进占用道路停车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优化整合公交线网,促进区域微循环,提升出行便捷度。

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建设。落实各类保障房分类建设管理实施方案,严格执行规划计划审批制度,完善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年内筹集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万套、保租房5000套。探索建立“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政策体系,盘活存量资源,强化试点示范。一村一策、一项目一方案加快回迁安置进度,年内竣工交付66个以上项目。坚持微更新、微改造、动则快、动则成,分类稳妥推进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

促进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加强高新区、经开区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的要素保障,优化西咸新区、浐灞国际港空间布局和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按照“急用先编”原则编制374个重点区域、重点地块、重点项目详细规划,高效保障35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详细规划全覆盖。制定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完善国有土地征收补偿办法,规范土地征收拆迁安置补偿行为,编制实施年度土地征收储备供应计划,推进土地规划征收储备供应一体化管理,切实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一体化重构整合优化,推进李家河输水总干渠复线、渭北湾子水厂输配水工程等供水项目建设,做好排水管网普查、维护和更新改造工作,实施684个既有住宅小区红线内雨污分流。加快推进蓝田第二污水处理厂、高陵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高陵、长安污泥处置厂投入运行。持续推进电网攻坚,建成2座330千伏关键变电站、新增供电能力200万千瓦,加快供气、供热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确保城市能源供给和运行安全。新建5G基站2000个、充电桩4700个,开工建设公共停车位1.5万个。

(六)聚焦贯彻“两个结合”,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上攻坚发力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推动大遗址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落实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发展部省共建协议。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推进太平遗址、秦东陵遗址等重要考古发掘。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做好西安城墙等重点文物预防性保护和关中书院等保护文物优化提升工作。全面提升秦始皇陵、汉长安城未央宫、唐大明宫等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水平,举办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打造高品质“博物馆之城”,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好传承展现中华文明。积极运用场景化、科技化、时尚化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增强参与感、体验感和认同感,让文物活起来。

促进文商旅体融合。落实公共文化设施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措施,完善长安云、长安乐、长安书院综合使用功能,年内完成西安大剧院、城市规划展览馆、科技馆、图书馆展陈开放,新建青少年活动中心,改扩建青少年图书馆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打造文化新场景、促进文化新消费,探索文化设施运营新模式,推动公益服务职能与市场化运营更好结合。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促进夜间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强秦腔、西安鼓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推动精品剧目创作和展演模式创新,办好“西安年·最中国”、西安马拉松、丝路国际电影节等品牌活动,着力打造赛事名城、演艺之都,全年接待游客力争突破3亿人次,旅游收入增长12%左右。

培育壮大文化企业。高质量推进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支持曲江新区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面落实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巩固和深化院团改革成果,培育扶持一批景区运营、剧院经营、设施代营和文化演艺的经营主体,打造动漫、电竞、传媒、影视、演艺、文创、艺术及文化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实施文旅体企业梯度培育“三大行动”,新增规上文化企业40家,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到810亿元。

(七)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在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上攻坚发力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五区两县”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全面提升县域产业集聚水平和发展能力。发挥生态优势,积极培育特色现代农业。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好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加强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千村示范、全域提升”工程。加快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实施“十镇百村”补短提升和“百村示范”创建行动,打造4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开展农村地区供水能力和规范管理提升行动,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生活垃圾治理率分别达到90%和100%。强化农村治理,管好用好宅基地,提倡文明新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双增收、共富裕”计划,促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落实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补充耕地开垦力度,做好撂荒地整治利用和残次林果及老旧果园退出工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粮食、蔬菜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380万亩和1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40万吨。支持阎良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三原、蓝田农产品物流园、鄠邑区绿色循环农业产业园、周至猕猴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打造好看、好吃、好玩、好销、好价的“五好”都市农业。

(八)聚焦建设美丽宜居城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上攻坚发力

当好秦岭卫士。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正负面清单,加快实施秦岭北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以森林防火、水源水质、防汛减灾、地质灾害预警等为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开展动态排查整治,突出抓好农家乐和民宿规范化管理、旅游景区违建整治以及矿山、尾矿库治理“回头看”,守护好我国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大气污染治理结构性、根源性问题,持续深化关中“三市一区”联防联控,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7300辆以上,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44微克/立方米以内,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重点城市排名中实现提升进位。开展渭河及其他支流排污整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整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防范土壤污染风险。

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快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调整,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绿色、智能交通装备,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不低于35%。积极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无废城市”建设。

(九)聚焦统筹发展与安全,在防范风险和城市安全能力现代化建设上攻坚发力

防范化解经济风险。制定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用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在提高政府投资效益中降风险、防隐患。推动市区两级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和平台公司清理整治,从严规范投资、融资行为,聚焦主责主业,市场化盘活资源、处置资产,着力压降债务风险。强化政府债券“借、用、管、还”全流程管理,落实一揽子化债政策,严禁超出财力水平铺新摊子、上新项目,确保债务规模和债务率“双下降”。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上半年“保交楼”任务实现清零。

健全安全治理体系。高度重视旅游城市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秩序,切实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和群众性活动组织管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做好信访问题源头化解工作,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持续推进信息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不断增强公众安全感。

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强化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城镇燃气、旅游景区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落细落实防汛减灾“四项机制”,毫不松懈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推进校园地震预警全覆盖,稳步提升灾害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置能力,积极创建全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十)聚焦兜牢民生底线,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攻坚发力

推动高质量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就业服务提质工程,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加大技能人才培养,抓好根治欠薪工作,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实施公办幼儿园扩容提质、民办幼儿园规范提升,新建改扩建公办和普惠幼儿园8所,新增学位2340个。严格义务教育招生全流程规范化管理,采取集团办学、结对帮扶等措施促进高中教育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4所,新增学位2.1万个。规划建设职教园区,逐步整合提升各类散小弱职业学校,探索实用型产教融合办学新路子。

深化健康西安建设。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增加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0个。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统筹推动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扎实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服务和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着力解决汉长安城遗址区居民饮水和沿山区县农村居民季节性缺水问题。探索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启动100个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项目试点,建设19个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发展老年助餐、老年健康和普惠托育服务。

各位代表!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牢记使命,进一步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不断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切实增强履职尽责本领,当好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要坚持依法行政、防止任性而为,完善政府机构职能职责和行政区开发区权责分工,依职依责把该管的事管好、该放的权坚决放下去,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各方面监督,使政府工作更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要坚持全域统筹、避免各自为政,切实做到全市发展“一盘棋”,既要发挥各区县开发区发展主力军作用,又要避免空间割裂、资源分散、同质化发展、无序竞争、社会管理服务弱化,在发挥市级统筹作用中促进全域协调发展。要坚持精明增长、克服野蛮生长,政府要抓好规划,精准配置资源,营造法治氛围,运用市场机制,算清政治账、经济账、民生账,谋定而后动,既要敢作善为,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又要精细精准,主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守牢安全发展底线。要坚持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祛除繁文缛节,减轻基层负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直奔基层、直插一线,开解决问题的会,发管用的文,出能落地的政策,坚持过紧日子,把精力和财力用在实处。要坚持实践标准、不能自我满足,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尽心竭力为企业排忧解难,把服务群众、帮扶企业、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作为政府工作的评价标尺,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各位代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拿出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扎实推进西安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全市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西安市2024年为民实事

一、着力改善城市交通拥堵

1.开通运营地铁8号环线、10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南段、5号线一期东段等线路,增加运营里程91.7公里。

2.新开调整公交线路80条,增加运营城市小型公交300辆,实现公交与地铁无缝衔接,打通换乘最后一公里。

3.选择100条城市主干道和支路开展工程微改造和智慧化改造试点,畅通微循环,提升通行效率。

4.新建公(专)用充电桩4700个,开工建设公共停车位1.5万个。

二、增加托幼、学前及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促进高中教育均衡发展

5.新增7所公办和29所普惠托育机构,托位总数达到5.19万个。

6.新建、改扩建公办和普惠幼儿园8所,新增学位2340个。

7.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4所,新增学位2.1万个。

8.安排市域省级示范高中与14所县域和7所街镇普通高中结对,建设21个城乡学校共同体。

三、开展社区嵌入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试点

9.启动100个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项目试点,政府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托育、儿童托管、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设施建设和运营服务。

四、补齐城乡供水能力短板

10.建设改造提升汉长安城遗址区内33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的供水管网设施,实现与市政供水管网全部连接,彻底解决辖区内13.3万常住人口饮水问题。

11.改造提升临潼、长安、鄠邑、蓝田、周至等沿山区县19处农村供水设施,解决沿山23.3万人季节性缺水问题。

五、保障和改善居民住房

12.一楼一策、一企一策推进“保交楼”,确保在册14个项目7661套住房按时达标交付,实现任务清零。

13.一村一策、一项目一方案推进回迁安置项目建设,确保建成交付66个以上项目,回迁群众4万户14.9万人。

14.调整优化存量保障房规模结构,筹集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万套、保租房5000套。

15.完成74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动老旧小区宜居度整体提升。

六、推动高质量就业

16.举办现场招聘、网络招聘、直播招聘、就业指导、创业辅导等就业创业活动500场(次),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

17.在市域高校设立就业服务驿站50个,组织面向毕业生的市场化就业岗位8万个、适合毕业生见习的岗位2万个,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

18.统筹做好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七、提升医疗保障水平

19.创建3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和专科水平。

20.组织市属16所三级医院、27所二级医院对口帮扶7所县级医院、55所镇卫生院,选派130余名主治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下沉基层,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21.建成8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实现13个区县全覆盖。

22.将口腔洁治、根管治疗等部分口腔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我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八、加快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增加文化消费新供给

23.开展惠民演出不少于1000场次。

24.实施全民健身路径项目600个、多功能运动场10个、群众健身房10个,打造全民健身园区和示范社区7个,实施老旧小区全民健身器材补短板项目150个。

25.完成西安大剧院、城市规划展览馆、科技馆、图书馆展陈开放,新建青少年活动中心,改扩建青少年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推动文化设施运营模式创新,打造文化新场景、促进文化新消费。

九、着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26.创建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400个,打造乡村空间站8个以上。

27.完成3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自然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全覆盖。

十、推动便民服务扩容提质

28.创建42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29.新建32个政务服务驿站,新增10个“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场景。

30.建成“i西安”城市综合服务总门户,提高掌上办、一网通办的便民服务水平

下一条:2023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关闭

Copyright @ 2012-2019 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