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决策参考>> 正文
决策参考201503期
来源(作者):发展规划处   发布时间:2015-09-06 10:29:38

决 策 参 考

西安文理学院发展规划处编印2015】第3期(总第3期)

本期要目

大学招生,“专业为王”时代来临

上海理工大学提升本科教育放大招:1/3专业将通过国际认证

新一轮高考改革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

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编者按:近年来,高考改革一直是社会各界讨论和关注的热点,围绕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在上海、浙江两省市先行从高考考试、高校招生录取机制等方面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新的高考改革自此拉开帷幕。这次改革也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与以前的改革不同,此轮高考招生录取体制改革、考试内容改革和多元选拔体系的综合改革在对基础教育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将对高校的招生制度、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作为高校教育者,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一方面,高校要根据培养目标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研究选择多元评价的人才选拔模式。另一方面,高校应以高考改革为契机,调整专业结构,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改变高校专业设置同质化的局面。

大学招生,“专业为王”时代来临

高考改革,改的是考试方式,而真正令家长考生揪心的则是高校的招生有无变化。那么,新高考时代,高校招生今后该怎么去招,会有什么变化?高校招生自主权究竟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名校自主权:表面收缩,实际扩大

此次上海高考方案中明确:“完善和规范高等学校自主招生。根据国家统一部署,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统一高考以后进行。相关高校依据高考成绩和学校自主面试考核情况,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

上述论述何解?上海市教委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根据教育部要求,明年起自主招生将“取消统考、限制规模”,表面上看,自主招生规模是受到了限制,但这种限制,只是为了防止名校过度“掐尖”,取消不必要的“小高考”,减轻考生的负担。这位负责人说,“原来的自主招生考试、面试,预录取的学生中,95%以上完全都是可以通过高考考取名校的,对于这些学生,增设的小高考、面试就毫无意义”,而现在推出的自主招生改革方案,解决的是5%甚至更少的偏才、怪才学生,让这部分学生完全从分数中松绑。高校只要看上某个特长学生,可以不论其分数高低,在招生公示中表明理由,自主录取,这种做法实际上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

复旦大学表示,希望通过上海的这次改革,在部分上海考生中真正率先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

3门中有文有理,更受大学欢迎

延续十多年的高考3+1模式,实际上使得不少高校的专业陷入了“人才荒”。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的考古专业为例,已经出现人才凋零、专业萎缩的窘境。复旦一名历史系教授告诉记者,“考古专业其实需要全才学生,不仅是历史,更需要化学、生物学的专业知识,因为现代的考古,已经发展到基因比对的时代。可在3+1模式之下,考古专业录取的学生往往只选择一门历史,是文科生,对理科一窍不通,更谈不上兴趣。因此,近几年间,考古专业很难出现一批优秀的人才。”

同样的现象出现在工科类高校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丁晓东介绍说,该校以机械类、仪表类专业见长,当代机械工业快速发展,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物理知识,更要掌握许多化学知识,“3+1模式中,机械专业招生大多集中在选择物理的考生,已经不符合学科发展的需要。”

这次的高考改革,要做的就是破解高校的招生窘境——

在上海高考方案中,规定了考生可以自主选择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6门中的3门参加等级考试,作为高考成绩的一部分;而高校在招生时,可按自己的办学定位,也可在6门“小学科”中自主提出选考课目。打个比方,某高校物理系招生时,就会限定考生在选择等级考试时必须选择物理。而当某位考生跨越文理科限制,分别选择“历史”、“化学”、“生命科学”三门等级考的话,将是复旦考古专业招生的最佳选择。

春考改革,给了上海本地大学自主招生权

新上海高考改革方案中还扩大了春考的招生范围,明确“2015年起,将市属本科院校需要通过面试等方式测评考生能力的部分特色专业招生计划放到春季考试招生中,设立面试(或技能测试)环节。春季考试招生范围由历届生扩大到高中应届毕业生,按统一考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或技能测试)成绩录取”。

对此,上理工招办主任曹伟元认为,这是给予了上海市属高校难得的自主招生机会。以前,市属高校没有自主招生机会,学校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只有高考分数,实际上往年考进来的学生中存在偏科严重的问题。而今后在上海春考中,市属高校拥有一定招生自主权,在选拔过程中的面试环节也将为高校提供一次“按照高校眼光考察学生”的机会。

取消一本二本,有特色专业的大学最受欢迎

2016年,上海将取消高考中的一本、二本等级批次。对于这一举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丁晓东明确表示,这对于具有特色专业的大学,是一个利好,有利于高校间错位竞争,强化优势专业建设。丁晓东说:“以前的高校等级森严,大家都为了高校上档次,拼命发展雷同的所谓热门专业,是浪费了高等教育资源。取消一本、二本的批次,高校会着力发展自己的优势、特色专业,今后的高校招生,会逐渐演化成专业为王的时代。”这位校长认为,中国的大学要走出大而全的怪圈,真正办出特色,各有所长,取消一本、二本,或许是一个起步。

上海市教委负责人表示,取消一本、二本,对于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是有力之举。原本一本的高校,不可能再高枕无忧,需要在学科建设上下功夫;部分有特色的原二本院校,则可利用传统优势,创造新的发展格局。

高招专家则认为,上海部分以“贸易”、“金融”、“应用”为特色的高校,能否利用这个契机,创造新的专业亮点和就业,将是此次改革的一个看点。(作者张炯强,摘自新民周刊,有删节)

上海理工大学提升本科

教育放大招:1/3专业将通过国际认证

作为上海市属高校“三巨头”之一,上海理工大学正在启动的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中,有个新定的目标让人眼前一亮:今后力争让全校1/3的本科专业通过国际认证。

目前,上海理工本科专业54个,其中6个专业已通过德国权威理工学科专业认证机构ASIIN认证。

就读通过国际认证的专业意味着什么?打个形象的比方,就ASIIN而言,相当于学生拿到了一张得到欧盟认可的“国际通行证”——你在上海本土接受的工程教育,欧洲各国买账。

最初的国际认证是从中外合作办学开始的

大学是科技创新的输出源头和创新人才的聚集高地。而眼下,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各高校都在启动的教育综合改革,上海理工也不例外。

身为市属公办高校的上海理工该如何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助力这座城市的创新驱动发展?这所学校给出的回答是:建“精品本科”,努力在“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上下功夫。

与这一改革愿景相对应的是一系列教改举措。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田蔚风介绍,聚焦未来工程师的培养,采用国际化的标准引领工程教育发展,该校将着力推进国际办学认证工作向非中外合作的专业推广。

让本科专业接受国际认证,上海理工初尝“甜头”的三个专业起初均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2004年和2010年,该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等3个中德合作项目就通过了德国ASIIN的认证。

“本科的一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应该占多少学分为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到底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这些事关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在国内高校一度是由‘教师说了算’,而当我们去参加国际认证时才接受了一个新的观念:应该是‘标准说了算’。”上海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马晓婷告诉记者,国际认证的过程,本质就是让大学的专业对照认证标准,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整改的过程,而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认证机构将对专业人才培养实行“全过程监控”——来自外部的质量控制显然有助于敦促教学质量的提升。

对照国际标准,打造本土好专业

从最早成体系、成规模、集约化引进海外一流大学优质教育资源时,上海理工就明晰一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是为引进而引进,而是要通过引进这些项目,形成一批具有工程教育示范效应的试点专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13年,上海理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ASIIN评估——这是首个国内高校本土专业通过该项国际认证,并取得欧洲工程教育认证联盟(ENAEE)质量标签ERU-ACE。它也意味着,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拿到“欧洲通行证”,在国内毕业所获得的学士学位将被欧洲各国认可,与欧洲高校的学位等效。

目前,引进国际标准培养工程人才的做法已在上海理工推广。继光电专业后,学校另有2个本土专业也顺利通过ASIIN认证。

结合正在推进的教育综合改革,上海理工已明确提出三个"1/3"提升本科教育质量:1/3专业通过国际认证,1/3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3专业通过上海市专业选优评估。(作者樊丽萍,摘自文汇教育,有删节)

新一轮高考改革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高考招生录取体制改革对大学的影响

两省市的改革对高校的影响首先体现在高考招生录取体制改革上:合并和取消录取批次,即上海把本科院校原设的两个批次合并,仅保留了本科和专科高职的区别,浙江则把原本科、专科高职的三个批次合并,在全国率先取消录取批次;凸显专业在选拔中的作用,专业的地位首次超过院校:两省市都实行高校以专业为单位提出招生要求,在以院校还是专业为单位进行平行投档上,浙江方案明确“实行专业平行投档”,上海方案表述的是“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但在具体实施方法上正在研究向专业平行投档靠拢。

高考招生录取体制改革,给高校的招生和人才选拔、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具体表现如下:

生源状况两极分化,冷门和弱势专业面临生存危机。在以院校为单位的选拔模式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掩盖了专业的影响力,院校的综合实力可以弥补其冷门和弱势专业的不足。社会对高校专业的评价、需求等通过院校这个层面而间接到达冷门和弱势专业,也可以凭借学校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而吸引学生报考或通过调剂录取完成招生计划。改革后,学校由前台退居后台,专业直接走向前台,接受学生的评判和选择。每个学校将会呈现专业冷热不均的现象,名校也不例外,其冷门专业也可能面临生源不足的境况。

学生成绩形态由整齐划一的扁平化改变为参差不齐,形成新的教育生态,给教学管理带来新课题。原先以院校为单位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分数优先,各学校录取新生的分数往往集中在一个比较窄的区间,呈现扁平化形态。这种扁平化的形态给学校教学管理和转专业等方面带来较大的便利。而在实行基于专业的选拔后,同一专业的学生仍会呈现扁平化,但在不同专业之间会出现分数悬殊的情况,给学校的管理带来新的课题。

同时,上述改革也给高校带来了发展机遇,在高校招生、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方面将对高校产生积极影响:

有利于学校、专业录取到知识结构符合要求、专业思想巩固的学生。在以院校为单位平行投档的选拔模式里,由于“选学校”和“选专业”不可得兼,多数学生优先考虑院校。有的学生投档进学校后,调剂到不理想的专业, 所学非所好、所长,学习成为一个痛苦的过程,学习成绩明显滑坡,甚至产生心理疾病。改革后,以专业为单位填报志愿投档,学生能兼顾学校和专业,进校后专业思想巩固,学习成为愉快的过程。

有利于部分高校通过加强专业建设、特色建设,脱颖而出。高考改革后,专业直接走到舞台前沿接受学生选择,倒逼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做强专业,增强吸引力。普通院校也可以通过形成办学特色、强化拳头专业建设脱颖而出,与名牌高校一较高下,分享优质生源。

有利于政府调整学校专业布局,改变学校专业布局的高度雷同、同质化现象。高校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已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严重问题。高校办学的同质化成因很复杂,但是以院校为单位的选拔模式中院校对专业招生的庇护机制是重要原因,实行以专业为单位的选拔将有助于改变这一现象。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考验学生知识结构

两省市的改革对高校的影响,其次体现在统一高考类别和调整科目结构对考生知识结构的影响上:上海和浙江都在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高中学考)的基础上,取消了高考科目的文理分类,都实行“3+3”考试科目,实行必考和选考的结合。

高考考试内容的改革也会使高校同时面临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部分学生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就读专业的需要。两省市对3门选考科目的办法都是:高校按专业(或专业类)确定3门选考科目范围,学生则在高中学考的6门、7门科目里选定3门作为自己的高考选考科目,学生的选考科目和高校的选考科目范围只要有1门交集即可报考相关专业(类)。从高校的要求看,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对相关科目的要求往往在2门以上,一般都首选物理,即使是化工、材料专业,也同时对物理、化学有要求。在1门交集的机制下,此类专业对选考科目的选择很纠结,有的学校会选择化学必选,也有的选择物理必选,物理、化学不能兼顾成为缺憾。此外,基于专业的人才选拔将带来学生成绩构成上的多样化并存,选考将带来学生知识结构上的差异化,在高校层面,会给高校的教学管理造成困难。

另一方面,不分文理有利于文理渗透,通过不同思维品质、方式的碰撞激发创新能力。浙江、上海的改革方案在不增加考试科目的前提下撤除了文理科之间的藩篱,让学生可以文理跨界混搭选课。此项改革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使学生可以学其所长、考其所好,也给学生文科思维能力和理科思维能力的融合、碰撞,从而激发创新思维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实行选考解放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在优势学科上的深入钻研。选择的学习有利于实现有兴趣的学习,有兴趣的学习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助于学生在专业性向、学习优势上的充分发挥和开掘,也有助于学生在进入高校后保持明确的学习方向,持续深造。

多元选拔体系有利于高校完善培养体系

两省市的改革对高校的影响,还体现在多元评价和选拔体系、格局的形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和教学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有利条件。

两省市的高考招生改革都体现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走向,都形成了四种主要选拔模式并存的格局:

浙江的三位一体把统一高考、 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包括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综合素质测试)融为一体,上海的春季考试招生也提出要“依据统一考试成绩、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或技能测试)情况进行录取”,为高等学校选拔综合素质全面或学有所长的新生搭建了平台;两省市的高职院校多元招生模式为高职院校选拔有职业教育素养的新生开辟了通道。这些措施都将对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有利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校对于高考改革的因应对策

关于招生选拔工作

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研究选择多元评价选拔模式,包括统一高考招生模式、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高职提前招生模式和单独考试招生模式等。

学校要深入研究、科学确定本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首先,要明确是按专业还是按专业类招生。按专业招生的优点是专业定位明确,学校没有后续分配专业的问题,学生报考时没有后顾之忧;按大类招生的优点是有利于大学教学前期给学生进行宽基础的培养,打下

宽厚扎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专业性向的更充分发展和呈现,后续分配专业时能根据学生的成绩和专业潜质作更科学、精确的配置。其次,要科学确定各专业(专业类)的选考科目范围。要考虑选考科目和本校招生专业(专业类)培养目标的对应和相关性;要考虑有利于引导中学深化课程改革;也要考虑社会的认同度。第三,某些交叉学科可以在参考中学综合素质评价时对高中学考等级提出要求。比如,化工、医药类专业在把化学作为必选科目同时,也可对学生的物理或生物科目的高中学考成绩等级提出要求。第四,要在招生宣传时改原来突出学校的宣传为突出专业的宣传,对本校优势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就业去向、发展前景等作深入说明。

关于专业布局和专业建设

在以院校为单位的选拔机制下,由于冷门专业可以通过调剂保证生源和录取分数,学校想对自身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压缩乃至取消某些专业,会因为专业和教师的反对难下决心,政府也难以推行高校专业布局的调整。本次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自身,都应该因势利导,做好专业布局和结构布局的文章。

高校要以此轮高考改革为契机,花大力气调整专业结构,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政府亦可以此为契机,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改变高校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现象。

关于校园文化和教育教学管理

高校应该利用学生生源的多样化,营造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建立健全学分制,建立完备的选课机制,给学生弥补知识结构的短板提供充电机制。根据学生成绩构成和知识结构上的变化,修订完善转专业办法等。(作者边新灿,摘自中国高等教育,有删节)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基本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一些职业院校还存在着培养定位不清晰,理念相对滞后,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教学模式、课程教材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需要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李克强总理在对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的重要批示中指出,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刘延东副总理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专门部署。

  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层次、规格、知识和能力的新要求,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对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问:请介绍一下《意见》的起草过程。

  答:《意见》作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配套文件,起草工作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即已启动,共历时一年时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专题调研。20147月至9月,我部多次组织召开教育行政部门、院校长座谈会,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进行研讨,总结各地成功经验和做法,梳理存在的问题,研究推进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全面梳理国务院《决定》、中央领导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是起草文件。201410月,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部组织力量起草《意见》初稿。201412月至20155月,根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和相关司局意见,对文件进行了四次较大的修改。

  三是征求意见。201411月,在职业院校校长培训班上征求意见;201412月至20153月,在教育部门户网站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同时印发各地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征求意见。

  四是修改完善。综合整理并逐条研究有关方面意见和建议,我们对文件进行了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意见》。

问:《意见》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意见》包括8个部分、26条。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明确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二至七部分是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重点就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提升系统化培养水平、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强化教学规范管理、完善教学保障机制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第八部分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落实《意见》提出具体要求,强调要健全工作机制并加强督查落实。

问:《意见》对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意见》特别指出,要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意见》还提出了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创新等四条基本原则。

  问: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意见》提出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答:前面已经介绍了,《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强调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要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

  二是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意见》提出,要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积极发展相关专业。紧密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重点打造一批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点。

  三是提升系统化培养水平。《意见》要求各地、各职业院校要积极稳妥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科学确定适合衔接培养的专业。统筹安排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支持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接受继续教育,根据职业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度。

  四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意见》提出,要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完善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提升行业指导能力。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切实规范并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和服务。同时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五是强化教学规范管理。《意见》明确,要完善教学标准体系,积极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坚持和完善巡课和听课制度,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健全教材建设管理制度。

  六要完善教学保障机制。《意见》强调,要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要建立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设备水平同步的实习实训装备标准体系。特别是要强化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

问:《意见》出台后,将如何推进贯彻落实?

答:去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视频会议。会议要求各地、各职业院校要树立质量立教、质量立校意识,努力推动职业教育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打造职教质量、职教品牌。下一步,为贯彻落实好《意见》,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文件内容,组织专家解读文件精神,宣传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案例,进一步统一思想、引导各地、各职业院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上来。二是细化任务分工。要求各地要根据《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加强督查落实。教育部将对各地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对典型做法和有效经验及时总结、积极推广。同时,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将选择有特点有代表性的学校或专业点,建立联系点机制,跟踪专业教学改革情况。

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战略规划和管理,对于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至关重要。从国际一流院校的规划工作经验来看,在规划文本产生前后,学校要做大量的工作,使规划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循环的整体,从而推动学校的发展和进步。通常而言,发展规划包含四个主要阶段:一是环境分析阶段;二是文本形成阶段,拟定文本草案,通过公布规划文本草案,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并据此调整规划中的内容,确保规划内容的合理可行;三是规划实施阶段;四是规划评价与控制阶段。

一、国际一流院校发展规划文本的要素

国际一流院校所制定的发展规划,时间跨度不一,往往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形势确定合理的时间跨度,一般有1年、3年的中短期规划,5年、8年的中长期规划,以及10年以上的远景规划。在此次收集的文本中,多伦多大学规划(面向2030年)、加州大学规划(面向2020年)等属于远景规划;康奈尔大学规划(2010-2015年)(提纲征求意见稿)、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规划(2009-2014年)等属于中长期规划;香港理工大学规划(2009-2012年)、墨尔本大学规划(2009年)等属于中短期规划。此外,普林斯顿大学可持续发展规划(2008年)和耶鲁大学国际化策略规划(2005-2008年)属于专题规划。

不同类型的规划文本,其要素自然有所不同。以下选择跟“十二五”规划时间跨度相等的5年规划文本稍作梳理。文本的要素通常包括愿景(vision)、使命(mission)、目标(goals)和战略行动(initiate)。

1、环境分析

环境是指大学所处的政治、社会、经济、技术、教育等的生态系统,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学校应该对自身的实力、弱点、机遇和威胁进行必要的分析(SWOT分析)。具体内容包括:政策或政府本身的变化,宏观或微观经济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校友和家长等利益相关群体对学校的期望,学校与国内外竞争者、拟赶超者的相对位置,学校的学科专业状况、人力资源状况、财政与资源状况等等。环境分析是制订规划的起点,其客观性和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到所制定规划的质量及其实施效果。

牛津大学在2006-2010年规划中重点分析了学校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作为世界顶尖大学的地位受到美国大学的严重挑战,在《泰晤士报》大学排名中落后于哈佛、加州伯克利、MIT和加州理工。二是,学校的融资渠道不畅通,资金分配制度不合理,无力继续支持最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赤字严重,而同期哈佛等竞争对手则有较大盈余。三是,学校传统的治理结构与当代大学发展的趋势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学校长期秉承的精英教育理念与国内外对本校的巨大需求存在冲突。

尽管环境分析为整个规划设定了基调,为具体条款的制定提供了依据,但是从文字量来看,环境分析部分在整个规划文本中所占的篇幅并不大。大量的环境分析工作融入规划文本之中,却不作为规划文本中单独的一部分。

2、使命(mission

使命是对学校宗旨和办学理念的宣言,是对学校未来发展、长远目标的一种高度概括。多伦多大学规划(面向2030年)所确立的学校使命是“致力于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研究型大学,并拥有优质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专业教育”。香港科技大学规划(2005-2020年)则定位“成为一所在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而又致力于本地服务的优秀学府”。香港理工大学规划(2008-2012年)提出“成为世界级大学,在提供全人教育、知识创新、与工商及专业界结成伙伴、促进知识转移等领域有卓越成就”。

3、愿景(vision

愿景是对大学理想未来的勾画,是对学校在某一发展阶段将要达到的目标的概括。康奈尔大学规划(2010-2015年)(提纲征求意见稿)沿用了2008年规划提出的愿景:康奈尔是一所承担着公共使命而又与众不同的私立大学,它致力于发展成为21世纪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典范。康奈尔将高质量的教育水平与广博的知识领域完美结合,追求高标准,营造开放、合作和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拥有横跨城郊且优美、富有生机的校区,各类教育项目从纽约州延伸至全球,所有一切都将为康奈尔师生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规划(2009-2014年)列出的愿景是:成为21世纪公立大学的典范,为公众提供服务,提高州、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生活质量;与威斯康辛州以及全球的同行合作,解决威斯康辛州乃至全球最紧迫和最复杂的问题。

4、战略目标(goal

战略目标是使命和愿景的具体化。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直接关系到使命和愿景的实现。国际一流院校的规划都会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先发展策略,将宏观战略目标分解为层次鲜明的完整的目标体系。一方面,用总体目标指引和激励大学前行。总体目标是长远目标,是大学发展的终极旨归。例如,牛津大学规划(2006-2010年)确定的总体目标是“英国第一,世界顶尖”。墨尔本大学规划(2009年)确定的总体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另一方面,用具体目标为总体目标提供支撑,与总体目标一起构成浑然一体的目标结构体系。例如,牛津大学规划(2006-2010年)从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社会服务、师资、学生和管理等五个方面,为总体目标提供具体有力的说明和支撑。墨尔本大学规划(2009年)则从保持道德和质量最高国际标准、服务社会、创新知识、保护学术自由和实现师生的全部潜力等五个方面对总体目标加以细化。

5、战略行动(initiate or action plans

战略行动是对战略目标的落实。规划需要为每个具体目标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战略目标和战略行动是大学发展规划的核心部分。国际一流院校发展规划的战略行动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战略行动具有针对性

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行动是否具有针对性。香港大学规划(2009-2014年)在每个策略性措施的后面都标注了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且这些目标都非常具体和详细。例如,为改善现行的资源分配模式及机制,以配合未来发展的不同需要,学校将进一步改善大学的财务管理策略,为高级行政人员提供指导和培训,提升他们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为实现2014年非本地生占学生总数25%的目标,要积极推进大规模的招生活动和奖学金计划,并将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以吸引世界各地的学生。康奈尔大学规划(2010-2015年)(提纲征求意见稿)将目标与行动融为一体,在每个目标后面紧跟着相应的策略措施。比如,在“丰富本科生学习体验”的目标之后,具体提出了建立跨院系的教学标准、为入学前两年的学生提供扩充常识经验的生活和学习项目、在各院系开展课程评估以及鼓励学生参与校际交流项目等四项措施。

2)战略行动突出重点(priorities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莱文教授认为,一所优秀的大学不一定要拥有所有的学科,而必须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把节省下来的资源投入到具有发展前途的领域。要通过战略规划,将有限资源用于战略性、关键性的发展领域,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香港科技大学规划(2005-2020年)力争在纳米技术、生物科学、信息技术、环境科学和工商管理五大领域发挥优势竞争力,成为居全球领导地位的学科。牛津大学规划(2006-2010年)提出要按照学科实力进行区别对待:对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给予特别支持;对有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系科,根据其潜力和成本给予选择性的支持;对所有系科进行周期性评估,但必须照顾到学科的多样性及其各自的研究文化和价值理念。宾西法尼亚大学规划(2002-2007年)将追求学术上的卓越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城市社区、生命科学、技术创新、全球机遇以及艺术、人文和社会五个重点推进领域。

3)战略行动注意资源保障

项目的实施需要资源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在提出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可操作性的策略措施的同时,必须对相应的资源支撑提出切实的建议。外部资源的吸引和获取、内部资源的配置与整合,都应与战略目标和策略措施紧密匹配,提出明确的思路与举措,这是确保战略规划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前提。多伦多大学(面向2030年)规划在争取政府投入的同时,也计划提高学费水平,并实施相应的配套资助项目以保证入学率。而布朗大学则针对如何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提出了详细的策略措施:吸纳价值超过75亿美元的捐赠基金和设备,提升对年度基金(Annual Fund)的投入水平;积极增加学校科研的外部资助水平;建立新的收入拓展项目。牛津大学(2006-2010年)规划将财政策略视为规划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并集中阐述一系列增加可利用资源的措施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在开源方面,主要通过引入“联合资源分配机制”,整合学校和各书院的财力;改善资金筹资方式,提高资金筹措能力。节流方面,主要是实行成本控制并通过机制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要整体考虑各项成本和收益,通过改进行政程序节约年度开支;另一方面要把战略储备基金用于大学战略发展的各项优先任务(而非经常性开支),把资本项目和预算尽可能多地导向学术策略方面。此外,要继续改进财务体系、强化内部控制环境。香港中文大学(2006年)规划为保障其规划的顺利实施,特别提出拓展资源的战略举措。该校将致力于充分挖掘社区和校友资源,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投资计划以提高捐赠基金的投入回报率。

4)战略行动的权变与调整

规划是大学实施战略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学校内部成员的行动指南,因此应该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规划一旦通过正规的程序得以确立,那么它在大学内部就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法律地位”。但是大学的发展规划主要面向学校的未来,而未来必定是多变的、不确定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会层出不穷,规划因此会面临调整的需要。牛津大学规划(2006-2010年)提出,每年都要对学校战略规划进行评估,并且每三年修订一次。具体操作办法是:重新设计大学和各学部的评估体系;建立一套统一流畅的管理与行政体系;通过局域网发布主要问题的讨论稿、委员会事务摘要、已批准的部门计划等,促进校内交流沟通;改进校内与校外的交流沟通方式,鼓励校友参与学校发展建设。

二、国际一流院校发展规划的特点

纵观这些国际一流院校的发展规划,大致具有如下特点:

1、高度重视环境背景分析

环境背景分析是大学规划制定的起点。在制订规划之前,必须对学校的内外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因此,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搜集高校本身及社会发展的情报。在许多世界一流大学中,规划机构往往也承担了学校数据信息工作,对学校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此外,规划机构还要承担对国内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和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情报的搜集和分析研判职责,以便更好地为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有效的信息,以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或成功转型。

2、强调对学术卓越的追求

许多学校都将追求学术的卓越地位摆在发展规划的突出位置,并以科学研究作为使命和愿景实现的核心表征。例如,香港科技大学规划(面向2020年)提出“科大将发展成为在国际居领先地位的学术领袖”。香港理工大学规划(2008-2012年)提出“发展以专业为基础的卓越学术水平”。牛津大学规划(2006-2010年)提出“在各学科和跨学科领域引领国际研究活动”。布朗大学规划(2009年)提出“通过提高对主要学术部门和项目的支持水平和质量,提升布朗大学学术的卓越性”。

3、强调世界一流师资队伍

许多世界一流院校都把人才强校战略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把对一流师资队伍的吸引和培养放在学校发展的突出位置。斯坦福大学在二战后就提出,坚持以“选聘一流的教授,构建优异的顶峰”为原则,把师资队伍规划放在学校发展规划的第一位。斯坦福校长John Hennessy认为,有能力获取资源并将资源用于聘请世界级的教授,是“提高斯坦福声望的唯一关键因素”。牛津大学规划(2006-2010年)提出要“吸引、培养并留住全世界最高水准的教师”。墨尔本大学规划(2009年)提出要“从世界范围内吸引最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招收卓越学生”。香港科技大学规划(2005-2020年)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聘请一流教师并使他们快乐,并配套提出了完备的考核、评估制度。

4、强调国际化视野

综观各校规划可以发现,国际化已是各校追求的重要目标。许多学校在制定总体目标时都提出要力争成为有影响力的世界级大学。例如,牛津大学规划(2006-2010年)提出要成为“世界顶尖”,墨尔本大学规划(2009年)提出要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布朗大学规划(2009年)提出要“确保布朗是一个真正的全球大学”。一些学校也把追求国际化的内容加以具体化。例如,美国南加州大学规划(面向21世纪)提出,要“创造一个重要的全球性视野,以增加我们研究、学术、人文、教育和服务的国际识别度、目标和影响”。香港理工大学规划(2009-2012年)强调,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课程、教员及学生的国际化”。

5、强调社会服务意识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基本使命。许多学校都把增强服务社会意识、提高服务社会水平列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例如,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提出,要“为公众提供服务,努力为提高州、国家乃至世界的生活质量而工作”。牛津大学规划(2006-2010年)提出,要“通过研究成果、毕业生素质、企业化活动、政策导向、继续教育等服务于本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香港中文大学规划(2006年)提出,“中大与其教职员须为政府和公共机构提供高水平的咨询顾问服务和专业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并由此赢取应有的信誉”。

6、全员参与规划过程

广泛调动校内外一切关心学校发展的力量为学校出谋划策,积极探索学校发展的合理道路,是大学规划顺利制定和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特别是要广泛听取全校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接受他们的监督检查,使规划成为师生员工共同关心和愿意为之奋斗的行动纲领。

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规划制定过程中专门成立了战略规划委员会(Strategic Planning Committees),下设14个小组,包括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组,生命科学组,教育连续性组(Continuum of Education),本科生教育组,研究生教育组,研究与学术组,师资队伍组,财务与运营能力组,国际视野组,组织与领导组,校园环境组,技术创新组,产业化组(Entrepreneurial Activity)和城市社区组,让216位来自各个院系和部门的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参与规划的草拟。为了保证各组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还从校长办公室、教务长办公室、副校长办公室等部门抽调了16名工作人员担任各小组的秘书。

许多大学都把规划文本挂到学校网站上进行公示,请校内外各方人士提出意见和建议。例如,康奈尔大学今年上半年就向全校公布了2010-2015年规划(提纲征求意见稿),准备在征集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拟定最终的策略行动计划。香港中文大学规划(2006年)在公布规划初稿后,就分别给各相关组织的成员开辟特定的时段,请他们对计划提出改进意见。这些文本一般都形式活泼、结构新颖、制作精美、图文并茂,配有凝练而富有感召力的标题,给人以鼓舞和振奋。

三、规划的监控、评估和完善

国际一流院校普遍重视战略规划的落实和评估,注重对过程的监控,注重规划评估和不断完善。学校为规划的实施制定具体的目标和衡量标准,然后据此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变化,体现规划的弹性。所做的评估通常有两种。一是经常性的评估,每月一评或者每年一评。二是总结性的评估,即在战略规划完成后进行评估。国际一流院校对战略目标的测评、监控和管理,主要有以下做法。

1、建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落实规划的执行

为了提高规划执行的力度,国际一流院校一般都会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规划的监督落实。不少院校的规划监督机构会制定年度评估计划(annual assessment),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各规划执行部门每年提供一份进展报告(progress report)。康奈尔大学的规划与预算部(Division of Planning and Budget)既是规划制定部门,也是规划监督部门。卡内基•梅隆大学(CMU)不仅有专门的规划监督机构,而且对其监控的内容和监控操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都有很明确的要求。具体而言,其战略规划实施中的监控任务主要由指导委员会(又称督导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来担当。指导委员会不仅对CMU战略规划实施给予全面的方向指导,而且严格控制战略规划实施的时间,并且督促战略规划实施各个部门和学院的全力合作,寻求战略规划实施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多方面的保障和支持。此外,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监控战略规划实施情况,该校还设定了战略规划实施的激励考核办法、并适时调整学校战略规划实施方案。

2、预算以规划为依据

资源配置是实现规划目标的最重要的保障。如果预算不以规划为依据,规划就会成为一纸空文。爱荷华大学教务长Allen在爱荷华大学规划(2005-2010年)出台后要求“预算应该遵循规划,而不是规划遵循预算”。爱荷华大学在过去5年中,坚持预算政策以战略规划为导向,一方面把资金投向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集中财力,保证重点,确保规划目标实现;另一方面,新的预算模型将根据规划执行情况,激励、支持和奖励那些在实现战略规划目标方面取得进展的单位。

3、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国际一流院校发展规划常常可以看到目标和措施下都列出了“benchmarks”或者“metrics”,即用于衡量的标准或者一些参考数值。对于他们的作用,杜克大学在战略规划中做了如下说明:评估规划的执行情况,以便对规划作出调整完善。在评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合本校的评估标准与指标,制定明确的关键绩效指标,明确达到怎么样的状态才表明已经完成了使命,用哪些指标可以衡量工作完成的有效性。例如,悉尼大学在20062010年策略规划中建立了33个关键业绩指标,其中教学方面的指标有14个。在这14个有关教学的关键业绩指标中,涉及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各占一半。属于本科生教育的关键业绩指标有:在校生完成课程后的一般技能;在校生是否获得好的教学资源;在校生的总体满意度;毕业生全职就业情况;毕业生继续深造情况;学生滞留情况;学生保持就学进程情况。有关研究生教育的关键业绩指标同样有类似的7个。香港大学规划(2009-2014年)的最后一部分,专门详细论述了执行与评价指标(Implementation and Profile Indicators)。

4、建立多层次的监控系统

通过建立战略监控系统,在多个层面上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监控。每一层面的监控都有不同于其它层面的信息需求,高层面的监控依赖于基层的监控,宏观层面的监控需要得到有关重大问题和高风险活动的总结性信息。高级管理层有责任对战略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并建立专项规划执行进程报告机制,少数情况下也可以直接进行监控。同时,高级管理层要定期检查评估学校的监控系统,通过实施某项任务的操作性计划、领导实施某项任务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口头或书面报告、学校规划部门的口头或书面报告、专题会议等渠道,获得足够的监控信息并质询、核实信息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例如,悉尼大学校长每周召开一次工作碰头会,研讨规划的执行情况。校长本人或委托副校长跟踪规划实施过程,及时监测和复审执行过程。

5、强调对规划的不断完善

国际一流院校的规划理念认为,规划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前进过程,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要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调整目标,不断对规划进行评估和完善。例如,悉尼大学要求每年的财务预算为战略规划的执行和绩效管理提供经济保障,学校每年对各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与下一年度的预算拨款直接挂钩。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研究室和校长办公室每年会根据目标实现情况编写规划实施进展报告,报告主要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表现目标实现程度,以及与设定目标值的差距。进展报告不仅提交爱荷华州立大学董事会,还通过网站向全校及社会公布。普利茅斯大学每年都会对大学的规划文本进行年度性回顾和“滚动推进”,比如最初的计划是2004-2009年规划,则第二年就修订发展为2005-2010规划,依次类推,每年都会形成一个新的五年计划。根据对上次规划执行情况的总结、对当前环境的分析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修正原有规划中不适应的部分,同时制定年度操作计划和财务预算,以此保证大学能够依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决策。(作者张端鸿,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有删节)

呈送: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

2015年9月6

上一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下一条:决策参考2015年第2期

关闭

Copyright @ 2012-2019 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