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决策参考>> 正文
新时代西部高等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出路
来源(作者):发展规划处   发布时间:2019-11-21 08:36:56

新时代西部高等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出路


今年是世纪之交在国家层面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20年,也是教育系统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2—2020)即将收官的关键之年,还是国家高位部署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重要年份。站在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需要系统回顾近百年来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客观分析当前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深入思考西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晚清以来,现代高等教育在京津沪等地相继萌芽,并在东南沿海诸省份快速发展。据第一次教育统计,1931年全国共有103所高校,其中上海22所、北京15所,江苏、广东、河北各8所,陕西、贵州、青海、宁夏、西藏、内蒙古等西部省份均无一所大学,60%的在校大学生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高等教育分布的胡焕庸线在这一时期自然形成,尽管当时的中央政府对此已有认识并试图进行调整,但收效不大。抗战期间,随着沿海高校的大量内迁,高等教育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四川、陕西、甘肃、云南等地高校数剧增。西北师范大学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在烽火岁月西迁兰州时落地生根,结出的硕果,由此开启了西北高等师范教育的先声。尽管部分西迁高校在战后纷纷回迁复校,但已然为广袤的西部播下了高等教育的火种,为国家和西部地区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高等教育的战略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在1950年及时召开,会议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了改变高校过于集中在少数大城市、沿海地区的状况,院系调整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合理化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国家从战略高度重视教育的优先发展、体系建设和区域布局,西部高等教育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例如,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就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调整、组建、创办的,著名教育家李秉德、南国农等一批专家学者,也是在这一时期响应国家召唤,从海外归来投身新中国建设,并由教育部直接安排到西北师范学院任教以支援西部建设的。据统计,1957年全国共有229所高校,其中四川21所、湖北18所、陕西11所、新疆5所、甘肃和内蒙各4所,而上海、广东、福建等地高校明显减少。随着国家三线建设的推进、中央地方关系的调适、区域布局的优化,一个结构较为严密、地区分布相对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恢复发展期。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高等教育发展定位,以优先发展、集中优势力量重点建设的策略,推动高等教育机构加快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人才,一批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得以倾力扶植、优先发展。特别是“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建设等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这种集中资源、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重点建设方针,体现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有力促进了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提升,一批高校成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支柱力量。与此同时,高等教育领域的“胡焕庸线”进一步凸显,东西部高等教育分化加剧、差距进一步拉大,二元化的高等教育布局下,西部人才流失、办学资源匮乏、教育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频现。对此,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翻开了建设新西部的宏伟篇章。教育部随后出台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计划、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一系列政策举措,逐步提升西部高等教育质量和实力,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胡焕庸线”东西两侧的高等教育发展差距,遏制了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不平衡的趋势。

放眼世界,我们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科学技术变革等宏观环境的新变化、新趋势,给新时代西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新机遇、新挑战。

首先,“公平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给西部高等教育补偿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庄严承诺。西部地区的发展事关国家整体发展水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则事关中国高等教育实力的整体提升、事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跃升。尤其是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高等教育将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基础教育。需要站在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高度,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给西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赋能、赋权。以西安—成都—兰州为核心支撑城市的西北三角高等教育集群,和以西安—成都—重庆为核心支撑城市的西南三角高等教育集群,是面向丝绸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展跨境高等教育的前沿阵地,具有和沿线国家开展教育合作和国别研究、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立足地方、面向西部,系统谋划育人、资政、启民工作,就是西部高等教育贯彻落实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精神的生动实践。

第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扬彰显给西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当下高等教育所强调的回归教育常识、回归育人本分、回归办学初心、回归梦想追求,从某种程度上正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所始终坚守的初心与使命。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2008年以来,学校响应国家支援新疆建设的号召,持续12年组织了4000多名学生以实习、支教方式,持续为新疆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其中近半数学生毕业后再赴新疆工作。潜心育德树人、服务地方需求、突出社会贡献的办学坚守是西部高等教育的底色,也是西部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第四,“大智移云”时代的科技变革给西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手段。随着新科技时代的奔腾而至,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新时代。随着学习环境智能化、人智教师协同化、动态学习常态化、素质评价精准化的深入推进,新时代的西部高等教育有了后发先至、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变中求新的可能与机会。

总的来说,西部高等教育历经近百年的办学积累与探索,历经近百年的风雨洗礼与培植,在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

第一,牢固树立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理念和信心。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高位推动东部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协作机制、优质资源与特色资源衔接机制,从国家层面支持西部地区搭建大教育平台、大科研平台、大服务平台,不断增强西部高等教育的自我造血功能。

第二,“引育并举”建设西部地区高校人才队伍。充分借鉴历史上国家重点支持西部建设、支持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和积极做法,主动引导部分高层次人才到西部地区从事教学科研服务工作,同时注重提升西部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支持西部高校自主培养适应性好、稳定性好、贡献度大的高层次人才。

第三,科学评价西部高等教育的贡献与作用。及时破除不科学的评价导向,以创新的、分类的、多维的评价方式,突出强调和大力宣扬西部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与独特作用,引导和支持西部高校沉潜办学、精心育人、无问西东。(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中国科学报》20191113日 作者:王顶明)

上一条:新时代高等学校工作要从八个维度正确看待,抓牢抓好下一条:综合性大学办师范如何走出窘境

关闭

Copyright @ 2012-2019 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