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文理校发〔2014〕118号
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要求,依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申报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项目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彰显我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不断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决定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定,努力培养产业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示范引领、创新驱动、政策扶持,推动我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我校支撑地方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
(二)试点目标
用三至五年时间(2014-2018年),实现下列目标:
1.列入陕西省具有代表性的试点高校。按照学校发展的“二八战略”,80%的专业,分批向应用技术型发展转型,加强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以产业链思维带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的全面转型,以地方产业集群和优势特色专业带动优势专业集群建设与发展。
2.争取实现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的突破,为恢复建设西安大学奠定基础。用好用透用全中省转型发展扶植政策,采用与名企、名校合作培养等方式,招收有职业需求导向的在学人员和有实践能力的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形成有实力有特色有影响的应用技术型高校。
3.探索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将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纳入大学章程;相关学院和专业根据产业链的发展方向、行业企业合作伙伴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聘用兼职教师;下放二级学院经费管理的权限。
4.形成以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为主,以在职大专生本科学历提升、在职本科生专业硕士深造为辅,兼有在职人员岗中培训的全程教育体系,本科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初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酬水平、职业发展能力等,均显著高于同层次专业和其他高校。
二、工作机构
为有序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成立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其他校领导为成员的转型发展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校转型发展工作,对转型发展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部署,下设三个工作小组。
(一)转型发展工作小组
积极与省教育厅联络沟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我校成为陕西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级试点院校。结合学校实际,做好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
(二)教学资源配置工作小组
做好学校教学资源的统计摸底,提出学校教学资源优化整合工作方案,通过项目牵引方式合理配置相关资源,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教学条件支撑。
(三)转型宣传工作小组
总结提炼学校及各学院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合作办学及管理创新等方面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为转型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和理念提升。
三、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基本思路
根据陕西及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加强对国内外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化对“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的认识。
实施“二八战略”和“三纵三横”专业优化方略,保留20%的基础型专业,80%的应用型和技术型专业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路径,以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为手段,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结合”;以专业改造升级和结构优化为重点,以成就学生、服务社会为目的,实行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招生就业、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推动学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
(二)主要任务
1.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转型发展规划。
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及学校第二届党代会精神,制定《西安文理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西安文理学院关于加快转型发展的意见》,破解制约转型发展、专业硕士培养、恢复建设西安大学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2.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建立有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成员中来自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的比例逐步达到50%;推进两级管理,扩大学院自主权。给予试点专业适度的设置专业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员编制、岗位设置、聘用兼职教师和统筹院系经费管理的职权。
3.紧密对接产业链,推进专业结构再优化。
全面梳理现有专业,保留20%的基础学科类专业,其余80%的专业分阶段逐步改造为应用技术型专业。加强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的匹配度,建立与地方产业链紧密对接的专业集群,适度增设新专业,积极完善专业规划,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产教融合、校企(校政)合作为主要路径,鼓励各二级学院和专业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平台,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对接制度,走出一条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宽路径。
按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吸收产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修订。根据真实生产过程和技术流程,重构知识体系、应用技术体系,加大实践环节和实践课时比例,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探索建立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对接认证机制,形成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5.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
全面优化专业师资结构,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接受生产培训和生产体验,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和政府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增加“双师型”教师所占权重,优化教师结构。改进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办法,开展教师技能大赛,促进教师资格与职业资格的融合,凸显“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6.实施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
盘活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对公共教学资源和共享性程度较高的教学场地、仪器设备、实验室、工作室等由学校管理或委托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按照应用技术型专业建设需要,进一步充实、整合,并通过项目牵引方式,注入增量资金,重点支持试点专业的建设,提升学校转型发展的教学能力。
7.积极构建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硕士教育和继续教育互通的新体系。
充分用好扶植和鼓励政策,把握中省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点建设政策,加强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沟通,整合校内力量,选准努力方向,积极探索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在联合培养研究生和设置研究生工作站等方面实现“零”的突破。
积极加入省高校高职学生学士学位教育试点,招收高等职业院校优秀应届毕业生和经认定的各类技术、技能大赛获奖的免试学生,积极探索招收优秀在职技术技能人才和校企订单式联合培养形式。试点高校来自中高职优秀毕业生的招生比例逐步达到15%以上,从一线劳动者中选拔的比例逐步达到5%以上。
8.发挥区域和行业技术中心作用,创新科研评价机制。
加强应用性科学研究和新技术转化应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使学校成为陕西——西安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探索先进技术辐射扩散和产业化的途径,与中高职院校联动,面向小微企业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服务,提升小微企业技术应用水平。
按照基础性、应用型、技术型的定位,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学院、专业、教师”科研任务和评价标准。基础性侧重学术导向,应用型、技术型要以成果转化和技术成果突破性、带动性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加强产业技术积累,促进新技术转化应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使学校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
四、配套政策及相关工作
(一)配套政策
为促进和保障转型发展工作的进行,要进行专业评价制度、职称评聘制度、经费分割办法、津贴分配办法、就业质量评估、管理服务模式、机构设置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制定配套政策,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影响。
1.设立转型发展专项基金,用于转型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进修、实验实习实训场地改建、教学实训设备购置、产学研基地建设、外聘企业行业人员津贴、办公经费等。计划财务处在学校转型发展领导小组指导下,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2.修订双师型政策,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和质量。人事处在学校转型发展领导小组指导下,制定和完善校内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待遇落实(含课酬、补贴、职称评聘、进修),新进教师到企业、行业锻炼和校外双师型人才引进等相关规定以及双师双能竞赛与技能提升规划等。
3.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探索企业投资或捐赠、生产化实训、融资租赁等方式建设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习实训中心的新模式新路径。国资处、实验管理处根据转型发展和专业建设需要,为试点专业优先配置教室、实验室、实训场地、引进企业办公场所、仪器设备以及相应的工作人员。
4.切实提高就业质量和学生职业发展能力。试点专业的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达到本行业先进水平,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毕业生起薪水平、就业稳定性高于同层次其他高校。学校招就处积极探索符合转型发展的就业质量评价新体系,在招生环节给予试点专业生源质量、招生规模的保障,提供就业宣传、推介等费用;积极探索招收中高等职业院校优秀学生、优秀在职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定制化联合培养的招生新模式,按要求增加相应比例。
5.设立专项管理经费,用于专项奖励津贴和学生创新创业、师生技术技能竞赛奖励等,保障和奖励转型试点学院和专业。
(二)相关工作
教务处:制定按照产业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设置专业,并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组织为专业集群统筹管理的新机制,建立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探索建立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自主设置新专业的机制;进一步完善《西安文理学院专业转型与优化工作方案》,确定分阶段转型专业规划与方案;修订完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规格、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比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方式等;建立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对接制度,实施双证书教育、双学位教育、国际双学位教育等。
人事处:制定十三五师资队伍发展规划;修订双师型教师认定与培养办法;将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逐步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在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科技处:引进政府、企业,做好政产学研基地建设;探索企业在学校设立的技术创新和培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与合作企业共建创业基金,为师生实训实习、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提供综合服务。
实验室与网络管理处:规划设计实训大楼及各学院、各专业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规划,统筹实验实训仪器设备采购和校外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
计划财务处:重点研究制定转型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及管理办法,重点保证试点学院和专业的专业(集群)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共建技术转移和创新中心、工程实践中心、先进技术实习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
试点学院和试点专业: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按学校要求创造性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方案的创新,做好三对接;完善应用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就业评价体系,切实做好就业质量、就业对口,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五、工作要求
(一)充分认识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转型发展是我校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变革,是解决我校前途命运的战略选择,是奠定我校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举措,全体干部教师要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充分认识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切实推行。
(二)切实加强对转型工作的领导和引导
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领导下,学校工作小组要加强政策研究、情况研判和宏观指导,认真谋划转型思路、任务及措施,及时出台有关政策文件,引导二级学院的转型发展。二级学院要成立转型发展工作机构,以院长为负责人,成员除二级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外,还应吸收教授、教研室主任、行业(企业)代表、学生代表参加,负责本学院转型发展工作。
(三)有计划分类型推进转型发展工作
按照学校总体部署,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优势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在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开展转型发展工作,分阶段、分类型、分层次地完成转型发展任务,积极稳妥地推进我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